学院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院新闻 >> 正文
兵团英才风采录丨彭延:躬耕田野的“多面手”
发布时间:2024-08-16 发布者:常丫丫 浏览次数:

 

测棚内温度、看作物长势、记实验数据……近日,记者见到彭延时,他正在三师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实训基地忙碌着。

彭延是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学科主任,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科原科长。

1997年,彭延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,来到农三师四十三团(现三师四十五团)工作。该团是植棉大团,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“热血青年”,彭延觉得,这里是一片可以“施展拳脚”的广阔天地。

在工作中,他发现四十三团没有自己的棉花主栽品种,从外地引进的棉种价格高不说,品质也无法得到保证。

“这怎么行,一定要有自己的棉花主栽品种。”彭延下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,为团场棉花增效、职工增收闯出一条路来。

在棉花生产过程中,他带领同事收集了大量数据,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反复进行分析,经过多次繁杂细致的试验,彭延发现,“冀668”品种不仅抗病性强,而且产量高。随后,他和同事开始对“冀668”品种去杂去劣,进行扩繁、改良和选育、推广。

2002年,四十三团的“冀668”棉种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,皮棉单产首次超过150公斤;2003年,该团“冀668”棉种种植2万亩,创造了棉花大面积丰产的纪录;2004年,全团陆地棉8万亩种植“冀668”棉种,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为团场累计增值上亿元。

由于工作表现突出,2008年,彭延被调任农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科科长。

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,彭延有点忐忑,而农科所“缺资金、缺人才、缺土地”等棘手问题,也随即向他袭来。

“缺人才那就用心培养,缺资金就积极申请,问题总归能解决。”彭延没有泄气,他静下心来,仔细思考对策。

农业科研离不开生产一线。最开始那两年,彭延以打基础为主,日常工作就是下地,从播种、分苗、间苗等各个环节入手,熟悉棉花生长习性与培育细节,观察杂交后不同棉花品种的性状。

“作为天然纺织用植物纤维,棉花是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纺织工业原料。棉花产业不仅事关棉农收入、乡村振兴,还关系到下游纺织产业链安全。”彭延说。

于是,他积极进行棉花种质创新,申报棉花新品种,带领科研人员参观纺纱、织布、服装等生产环节,研究棉花全产业链状况。

在山林奔波,在田野耕作,“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”,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
这些年,彭延经常下团场、进连队,组织开展“科技之冬”培训活动,为职工群众“充电”。他围绕棉花种植管理注意事项、病虫害防控技术以及棉花精量播种技术等内容,进行详细讲解,提升职工群众科学种植管理意识,培养了一批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新型职工,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
他是单位同事口中的“全能型人才”和“多面手”。除了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外,他个人的科研能力也十分突出。在工作期间,彭延先后荣获国家、兵团、师市、团场相关部门授予的50余项荣誉;主持完成国家、兵团、师市多项科研项目;发表相关科技学术论文30余篇,出版专著3部。

彭延的专业能力和勤奋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泛赞誉,荣誉也接踵而至。2014年,他获得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称号;2016年,他荣获国家科技部“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”称号;2018年,他获得“全国农化服务风范人物”称号;2020年,他被兵团脱贫攻坚专项记大功(个人)1次;2021年,他获得“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”称号。

今年7月初,彭延被调到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工作。他说,从农科所到院校,变的是工作岗位,不变的是初心使命。

“‘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’。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,我将充分发挥我在农业领域的特长,脚踏实地,为兵团教育事业添砖加瓦。”彭延说。

记者手记

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自参加工作以来,彭延执着于农作物品种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,他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产一线,为职工群众的增产增收付出了心血。

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,彭延用心、用情开展科技助农工作。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,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流,把棉花种植技术讲给职工群众听,把经验和做法示范给职工群众看。他不畏严寒酷暑,27年如一日,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为三师及周边地方乡镇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
地址 图木舒克市唐王城北路1号  

版权所有  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  招生电话:0998-5703359      党政办公室电话:0998-5703086     学生工作办公室电话:0998-5703231

网站备案号:新ICP备2024008138号-1   兵公网安备66030002000119